【對話新部長】國科會推10年「晶創台灣」 培養科技國力
發布日期:113/07/30
賴清德總統將新內閣定為成「行動創新AI內閣」,在最新一集的《對話新部長》中,邀請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總經理施立成以及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潘天佑,共同探討台灣未來要如何善用AI科技,吳誠文主委認為,賴總統提出「均衡台灣」的概念,不只是地域均衡,還包含產業均衡。台灣應該鼓勵年輕人新創非代工,未來會推動「晶創台灣計畫」將設計、整合到製造串起來。
電動車.能源發展 牽涉化合物半導體關鍵元件
吳誠文也提到,台灣目前缺乏「化合物半導體」發展,未來電動車和智慧電網發展,都牽涉到半導體能有效運用化合物半導體材料,過去因為佔比低不被注重,但未來比重可能越來越高。他提到化合物半導體本身產值不見得高,但卻是促進運具電動化的關鍵元件,能促進高頻通訊發展,同時也能解決台電的智慧電網發展。
吳誠文說現在台灣IC設計產業跟半導體一樣,多以代工為主,缺乏原創系統的設計研發,而10年「晶創台灣方案」的精神,就是促進百工百業的發展,讓台灣不能只有IC設計產業、半導體產業,還會鼓勵年輕人新創而非只有代工,想辦法解決應用端,從設計、整合到製造的供應鏈串起來,促進百工百業發展,正好也符合南方雨林計畫中的「多樣性」。
被AI取代?國科會草擬法案 讓AI成工具非武器
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總經理施立成則認為,台灣的AI研發已經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為來應該從上游擴及到下游應用端,打造國家隊與國際合作;另外也期待由台灣政府擔任領頭羊,兼顧資安、隱私的前提下,將AI應用到政府施政中。
面對人類擔心是否會被AI取代的課題,施立成應該要問「What AI should do」AI應該要做什麼,兩個主要的基本概念是「AI(人工智慧)加上HI(人類智慧)」,AI應該是拿來幫助人類,成為工具還是變成武器,存乎一心。下一階段應著重數位人才培養,若將使用AI分成三個類別,會呈現倒三角形,分成「寫AI的人」、「導AI的人」跟「用AI的人」,其中「用AI的人」數量最多,未來不會用AI可能就會被「用AI的人」取代,培養數位人才在未來是非常重要的投資。
潘天佑博士則強調「學科交叉」,不同科系應該互相交叉探討問題,避免訓練出來的人才,僅了解科技但卻與社會大眾脫節,學科間交會才會產生巨大能量。不要因為科技進步而感到擔憂,科技可以取代「所有我們不想做的事」絕對是好事,應該是期待而非擔憂。
資料來源:鏡新聞